无效而琐碎的思考

Posted by Chen22 on 2018-09-19

阅读材料一#

为什么你应该(从现在开始就)写博客, By 刘未鹏 | Mind Hacks
思维改变生活

我曾在CSDN上写了近六年的博客,在一年半前建立了一个Google Groups(TopLanguage),由于我的博客的长期阅读者都是互相有共同语言的,因此这个Group一开始就热火朝天,而高质量的技术讨论则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牛人的参与,雪球滚起来之后,就很难停下来了,将近一年半下来,从这个Group的讨论中我获益良多[1]。

为了让一个不明白的人做到明白,你必须要知道从明白到不明白他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概念,这就迫使我们对我们大脑中整个的知识体系来个寻根究底,把藏在水面之下的那些东西统统挖出来,把大脑中的那些我们知道、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潜在概念或假设(assumptions)都挖出来,把它们从内隐记忆拉扯到外显记忆中。因为只有完全知道、并知道自己知道一切来龙去脉的人,才能真正把一件事情讲得通通透透。

另一方面,“我强烈地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,但我却说不清它为什么有问题,到底哪有问题”,这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瞬间,它几乎总是意味着你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有潜在的偏差,肯定是在你自己都没有觉知到的地方引入了一个潜在的假设、偷换了一个重要的概念

让你自己成为一个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人,并只写你真正思考和总结之后的产物,其他一切就会随之而来。
就像那句经常被人传阅的话:只做你最感兴趣的事情,钱会随之而来[2]。

… 我想再重复一下的是,千万不要碎碎念,我能理解每个人都想偶尔发发牢骚的冲动,但是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窗口:twitter,所以立即停止在你的博客上碎碎念,阅读博客的人希望得到信息而非噪音。如果实在忍不住想碎碎念的话不妨换一下位置,这么来告诉自己:如果你看到别人博客来上这么一段,你会有兴趣看吗?

Much of intelligence is knowledge,有这么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经典心理学实验[4]:

将孩子们分成两组,通过给他们不同的阅读材料让一组相信智力是天生的,不可在后天改变的,另一组则让他们相信智力其实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代名词,完全是后天习得的。接下来让他们做一组任务,那些被相信智力天生说的孩子,倾向于回避困难的任务,选择较容易的任务,这里的逻辑想必是这样的:如果做困难的任务,就增大了失败的几率,就在降低了自己在别人和自己心目中的智力的值。为了保护这个智力的值不被降低,应该避免那些有失败风险的项目。而另一组孩子则对于有挑战性的事情跃跃欲试,并且在失败的时候明显没有前者沮丧,因为失败也是学得新的东西,不管怎样都是“智力”的提高。

阅读材料二#

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,By 刘未鹏

阅读材料三#

Re: {OT}一件事情,如果你不能说清楚,十有八九你就作不好, Top language

因为随着人的知识,经验的积累,我们可以越来越多地依靠经验来解决一些问题,这些经验有些是自己身体力行,
实践得来的,有些则是道听途说,经卷纸传,从其他的地方获得的。在获得这些经验的同时,我们的大脑会建立起

… 于是,在遇到了与自己以前经历过的问题相似,相近的场景时,我们就会条件反射地基于已有经验,设计出一个解决方案,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方案work得很好。但也有很多情况下,这个方案虽然能work,但并不是最优解,甚至
自己都未必能说得清楚为什么给出这样的方案。

在作设计的过程中,有的时候,是旧有经验作祟,有的时候,则是因为偷懒的情绪占了上风,自己会满足于浅尝辄

习惯基于经验来解决问题,而没有反思和推敲这条经验,会使得自己丧失问题的本质思考


为什么我们会沉迷于碎碎念,or 为什么我们竟然没办法言简意骇的说点东西?#

人的思维大部分时候都是琐碎,散漫的。有组织结构化的思维是需要训练,而且最好有结构化的知识管理工具作为辅助。